今晚在隔壁哥们的协助下成功做了一道荤菜-土豆炖肉。虽然搬来半年有余也知道隔壁哥们是做酒店行业的但还真不知道是个厨子,所以见缝插针的请教了几招。肉菜配齐后结果在超市就是寻不到干辣椒,无奈只能借用隔壁的调料了。最终出锅,肉入味但还稍微有点欠火候。

对于我这种对肉没有兴奋点的人来说,一日三餐有无荤菜均可,但有些人如果一餐中没有荤菜便是索然无味,难以下咽。也好生奇怪,体胖的人多半喜欢吃肉所以恒胖,瘦子大体不是嗜肉之人也就不会太胖。体胖的人一直下定决心要减肥,但迟迟放不下味蕾与胃,也就只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胖者恒胖。

过年之前搬来新家大概有5个月了,仔细回忆了一下,我竟然就买过一次肉还是鱼肉,如果把鸡蛋也算作肉类的话应该也不超过5次,听之略有可怕,但每次去超市总不记得去买一些,应该就是习惯使然了。老爸来了之后,买菜做饭的事情便落到他头上,来了第二天晚餐就是蒜苔炒肉、土豆炒肉。下班回来看到桌上的饭菜竟然有些不习惯,便问老爸怎么每个菜都要有肉,老爸说看着冰箱里没有肉,估计你也不怎么吃,我来了就吃点吧。想来还是老爸了解我,小时候过来的一些习惯只有父母最懂你。从那天起我也算过上了隔三差五有肉吃的日子。

小时候家里特别困难,想吃肉都要等过节,勉强吃个鸡蛋也算是福利。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看奶奶在烙饼,黄澄澄的,看着就特别好吃。奶奶忙招呼我说:快过来吃鸡蛋饼。我还在思考这不过节也要开荤了吗?看着姐姐拿在手里吃着正带劲儿的饼,撕去一角,放在嘴里一嚼,才明白鸡蛋饼只是颜色对了,味道却不对,因为黄澄澄的是玉米面的颜色。那时的自己也不懂什么叫做善意的谎言,当面拆穿了奶奶的话。鸡蛋不易也是肉,直到后来上大学每每买鸡蛋灌饼总能想起奶奶的鸡蛋饼,黄澄澄的......

之前农村还没有那么多外出打工的时候,一家人的收入基本上来自于农田、零活、集市买卖,还有一项就是养猪。家家户户庭院不管大小总有一个地方留有猪圈,来年春天小猪崽刚下来,有专门的猪倌到各村里去哟嗬着卖小猪。各家三五一商量价钱合适拎着小猪崽四条腿就回家了,有钱的现付,没钱的等成年猪卖出去再给也行,这也算是乡村买卖的一个缩影。养猪其实在农村生活有其必然存在的原因。农村当时都没有城市基础设施那么完善,下水道和垃圾处理更是无从谈起,一日三餐的饭菜残余正好是猪食的原料之一,再加上农作物的秸秆,再混入部分玉米面,基本上就能把一头猪养到成年,来年的猪粪便还能回田做肥料,基本实现了现代的循环利用,而且投入还小,这也成就了家家户户都养猪的习惯。如果某个家户人家年底要办喜事,必然是要把年底的壮猪宰掉,每家分得几十斤,走亲戚串门用,老家隔壁的大叔是屠夫,每每到年底他家绝对是最热闹的,排队找他宰猪的络绎不绝。当然大多数家庭的成年猪最后的结局还是要被卖掉,谈好价钱,四条腿一绑,大杠上肩,猪的命运就此终结。年年养猪,家家养猪,价钱却由不得老农民说了算,有印象的那几年一直徘徊在五六块钱左右,突然第二年涨到九块十块,也就是高中那会儿已经到了无可匹敌的十三块钱,此时家家户户谈肉色变,肉虽然好价钱但猪就没那么幸运了,毛猪也就九块钱左右,此时国家开始严格控制价格,老百姓也就变成了家里养猪吃不起猪肉的现状。有些家庭看猪价上涨第二年疯狂养猪,导致来年猪价大跌,也就从那年开始,外出务工的多了,养猪的逐渐也少了很大,庭院改造也没了猪圈,猪也从庭院走向了养殖场。到我家翻新房子时,猪圈也变成了窄窄的化粪池。

2013年在济南去过山大中心校区西边的一家小餐馆,简单的门脸,卖的是蹄子肉和大块炖排骨,一张小桌,一盘花生米或是青毛豆,还有肉...

IMG_20150307_203517